- 刘永才;
面对信息化战争、智能化战争军事需求和国家创新驱动、信息化、军民融合等发展战略及中国制造2025发展需求,从军事需求牵引和技术发展推动两个方面,对武器装备在新形势下体系化、全域化、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智能化、精确化、隐身化、无人化、集群化发展,进行了探讨、思考。
2020年04期 No.202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 张锋;刘恒;张秋弛;
针对型号方案的优化问题,详细论述了方案优化是从"可行性"、"先进性"到"适宜性"的动态优化过程,阐明了工程系统优化含义。基于大系统的分解与协调方法是解决多级递阶结构"大系统"最优化问题有效办法的理论基础,对型号系统方案优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引入了目标函数及约束函数对型号系统目标及约束进行分解,采用"关联平衡"原则不断进行协调、迭代,得到一组优化的目标及约束"优化值",实现了型号系统方案的优化。
2020年04期 No.202 13-20+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 雷建长;王小辉;郑小鹏;
鉴于导弹具有强大的非对称作战能力、极强的突防穿透能力、显著的自主作战能力和突出的高速打击能力,已成为高烈度对抗战争中的核心关键。为适应未来战争变化,改变未来战争形态,牵引未来战争发展,对地地导弹武器装备性能特点、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分析,并结合未来战争形态和战场环境的变化以及高新技术对地地导弹的影响,展望了导弹武器装备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下一代导弹武器装备的技术特征与发展趋势,以引领导弹武器装备的跨越发展。
2020年04期 No.202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6K] - 武宇飞;龙腾;毛能峰;
跨介质变体飞行器能够充分利用不同介质中航行器的固有优势,提升任务效能,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为了全面提升跨介质变体飞行器综合性能,缩短总体设计周期,亟需从全系统的高度开展设计优化技术研究。通过文献调研,综述了跨介质变体飞行器设计优化技术的研究进展。首先概述了单次和多次跨介质变体飞行器发展历程与关键技术。其次,面向系统多学科设计优化需求,介绍了参数化建模方法、梯度优化算法、进化优化算法和近似优化算法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概况。文献综述表明近似优化算法适用于求解具有高维强约束多目标特性的复杂飞行器系统优化问题,在跨介质变体飞行器设计优化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最后,指出了未来亟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2020年04期 No.202 2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 戴全辉;
论述了体系对抗环境下陆基巡航导弹武器系统作战面临的主要威胁,指出了其地面装备的生存与导弹之突防是确保武器系统作战效能发挥的重要基础,提出了地面装备的伪装与导弹自身的隐身特性综合设计的系统思想,系统阐述了地面装备伪装和导弹隐身的意义及其要点,期望为导弹武器系统全任务剖面伪装生存与隐身突防能力的提高提供有益参考。
2020年04期 No.202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 高晓光;杨宇;
现有威胁评估模型的参数大多由专家直接给出,很难应对不确定的对抗场景,以舰艇防空为背景,探讨如何建立适应能力更强的评估模型。首先通过领域专家构建一个舰艇防空威胁评估的静态BN模型;接着加入时间变量,将威胁评估BN扩展为DBN模型;然后结合专家约束,用约束最大后验概率估计算法学习网络参数;最后,通过推理威胁评估的结果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以及对不确定对抗场景的适应能力。该建立模型的流程具有更好的普适性,能很好地处理不确定对抗场景下的威胁评估任务。
2020年04期 No.202 47-5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 李辉;方丹;高伟伟;陶贵明;
针对国内蜂群研究中忽视军事应用背景,或忽视系统性研究等问题,剖析了巡飞弹蜂群概念,以巡飞弹蜂群支援坦克分队进攻作战为背景,揭示了蜂群研究"能力、技术和战术"循环三角关系,并以此为指引,综合研究了巡飞弹蜂群的作战能力、关键技术和战术构想。研究表明,巡飞弹蜂群具备多方面革命性作战能力;其技术体系应包括巡飞弹、单体人工智能、群智能等三个方面,其部分关键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前景广阔;其战术运用场景和样式丰富,亟待更深入的探索研究。
2020年04期 No.202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 赵玉杰;杨晨;宋琛;
随着俄罗斯临近空间高超声速导弹陆续部署,美国在加快高超声速技术武器化的同时,开始全面开展高超声速导弹防御体系建设。介绍了美国临近空间高超声速导弹及其防御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高超声速导弹弹道特性、红外辐射特性和雷达散射特性等目标特性,梳理了空基高超声速导弹防御作战特点,从观察—定位—决策—行动(Observation Orienttion Decision Action,OODA)的空战博伊德循环角度分析了空基高超声速导弹防御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结果能够为未来空基高超声速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
2020年04期 No.202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 王雅琳;张灿;宋怡然;武坤琳;耿建福;蒋琪;
2016—2020年,世界政治和军事格局对抗程度不断加剧,主要军事国家全面开展飞航导弹改进升级,加速高超声速导弹研制服役进程;同时重点发展动力、导航、制导和网络化技术,不断提升飞航导弹作战效能。从战略态势、型号新研或改进、技术发展等维度,对5年来世界飞航导弹武器装备与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并对未来5年飞航导弹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预测。
2020年04期 No.202 71-7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 齐艳丽;夏薇;熊瑛;才满瑞;
近年来,世界战略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加快推进战略威慑力量的更新换代。介绍了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战略核武器的部署现状,核战略最新调整和变化,传统陆、海、空基战略导弹的现代化改进计划,以及新型战略威慑力量的研制情况,最后对主要大国战略威慑力量的发展态势进行了总结分析。
2020年04期 No.202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陈兢;高雁翎;赵飞;
从弹道导弹防御拦截武器、预警探测、指挥控制与先进防御技术等方面对国外弹道导弹防御发展态势进行了跟踪研究。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国外弹道导弹防御发展总体格局保持不变,装备与技术发展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美国调整了导弹防御发展战略,谋求在能力和规模上取得竞争优势,并继续引领导弹防御装备与技术发展,俄罗斯、以色列、日本和印度等国正在加速发展导弹防御拦截武器和预警探测系统,弹道导弹防御整体作战能力不断提升。
2020年04期 No.202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6K]
- 郭建国;鲁宁波;周军;
结合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状况,对其姿态控制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首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现有的姿态动力学模型进行分类,总结了当前高超声速飞行器模型的几类常用的构型,以及使用较多的动力学模型。其次,详细分析了目前高超声速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设计所面临的主要控制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最后,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姿态控制设计进行展望。
2020年04期 No.202 92-9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赵国宏;熊灵芳;武应华;何冉;
首先分析了蜂群自主作战的需求以及传统技术架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阐述了区块链技术在构建蜂群作战系统体系中的优势。从体系结构、网络架构、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方面给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导弹蜂群协同制导方案。最后,对该方案的效能进行了仿真评估。研究表明:基于区块链的协同机制,按照智能合约规则分配制导律协同量,各节点依靠分布式的协同制导律,可以顺利地完成协同攻击任务。
2020年04期 No.202 10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 甄岩;袁健全;池庆玺;郝明瑞;
随着深度强化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其应用于飞行器控制领域成为研究热点。针对深度强化学习方法在飞行器控制中的应用问题,概述了深度强化学习的演变历史和发展现状,介绍了深度强化学习的典型应用场景和基本原理。进一步介绍了两种面向飞行控制的算法训练平台,明确了不同网络结构的控制特性及由飞行状态构建控制网络输入数据的方法。分析了将深度强化学习方法应用于飞行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020年04期 No.202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 宁立跃;胡仕友;
面向愈加复杂的战场态势和导弹精打干扰对抗形势,人工智能技术正加快赋能导弹装备,但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具有数据驱动、可解释性弱等特点,对于任务关键、安全关键的导弹武器来说,如何有效评估导弹智能感知抗干扰性能并清晰界定装备适用范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导弹导引头智能感知面临的特殊问题和完成的任务出发,阐述导弹智能感知抗干扰的基本实现思路和方法,分析智能感知抗干扰性能评估面临的挑战,最后给出导弹导引头智能感知抗干扰评估的展望和建议。
2020年04期 No.202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崔乃刚;郭冬子;王瑞鸣;王铭泽;韦常柱;
针对飞航导弹执行机构故障条件下控制重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层次神经网络故障诊断和考虑饱和约束的在线再分配容错控制方法。在进行故障诊断时,首先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判断故障状态及发生部位,然后利用循环神经网络进行故障程度参数辨识。得到故障信息后,在不改变虚拟指令并满足饱和约束的前提下,采用一种固定时间收敛内外环滑模控制和执行机构快速再分配方法,合理地将饱和控制信号分配到冗余执行机构中。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地辨识故障信息并合理分配控制指令,实现执行机构故障条件下飞行性能的保持。
2020年04期 No.202 125-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6K] - 王宏伦;阮文阳;王延祥;吴健发;左芝勇;康荣雷;
针对无人机自主空中加油近距视觉高精度导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可变视场角的空中加油锥套相对位置和姿态精确测量方法。首先构建了由多组不同固定视场角相机组成的双目视觉测量系统,提出了基于非线性滞环特性的相机组切换策略,有效克服了随着距离增加锥套目标在相机图像中比例逐渐减小而导致测量精度降低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使用深度学习YOLO v2算法对首帧图像进行检测与识别,截取感兴趣区域(ROI)并进行图像处理,提取标志灯质心坐标。然后根据双目视觉原理进行三维重建,以计算出标志灯的空间位置。最后根据解析几何关系解算得到锥套相对相机的位置和姿态信息。空中加油对接过程视景仿真和地面实物试验表明,本方法在设定的测量范围内均能达到较高的相对位置和姿态测量精度,且满足实时性要求。
2020年04期 No.202 135-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6K]
- 常建龙;陈连华;杜洋;郭保全;潘玉田;韩冰;
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分析了稳定射流与合成射流入射时,不同因素对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研究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了入射角、孔型、斯特劳哈尔数以及吹风比。结果表明在本文的研究参数下,当合成射流的斯特劳哈尔数为0. 22入射,吹风比为2. 5时,扇形孔入射所对应的气膜冷却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合成射流与定常射流条件下气膜冷却的流场特性、冷却效果与涡环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显示合成射流的气体动量更大,流场中的拟序结构更复杂,但由于合成射流的可控性强,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控制合成射流吹吸频率从而控制合成射流流场中涡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改善气膜冷却效果。
2020年04期 No.202 144-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 林彬彬;李世林;唐庆如;付尧明;周俊;
引射模态发动机性能偏低限制了RBCC发动机的应用,为了提高引射抽吸能力和发动机性能,针对地面零速起飞状态,采用包含飞行器前后体的全流道一体化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主次流总压比对Fabri壅塞和引射抽吸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主次流总压比低于25,提高主次流总压比可提高主火箭射流马赫数,引射空气流量可提高56. 4%;当主次流总压比高于33,提高主次流总压比增大了射流欠膨胀程度,挤压引射空气流道,导致引射抽吸能力降低,引射比可降低53. 1%;主次流总压比高于134可产生Fabri壅塞,火箭射流将引射空气流道堵塞,引射空气流量降为零。
2020年04期 No.202 155-160+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 李卫海;孟誉双;
通过回顾导弹发展历程,从颠覆传统时空观、提升作战效益比、塑造战争新形态、培育力量新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导弹武器出现以来对战争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从高超声速、智能自主和多用途发展等方面展望了未来导弹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对各国军事发展和战争制胜机理演变影响。并认为只有军队指战员和研究人员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刻认识导弹武器技术新发展,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战争的主动权。
2020年04期 No.202 161-166+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 刘莉;董欣心;葛佳昊;贺云涛;
自美军将俄、中等国的防御战略命名为"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以来,为增强无人系统的作战能力,美军先后启动了一系列作战项目,拒止环境下无人系统作战模式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梳理了美军反制拒止环境的典型项目进展情况,探讨了拒止环境下无人系统的作战模式,从自主协同、抗干扰定位、电子战技术、平台性能等方面分析了其关键技术,分析结果表明无人系统作战的灵活多样性能够对拒止环境造成较大威胁。可为相关领域模式探讨和技术攻关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0年04期 No.202 16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 赵恩娇;孙明玮;
飞行器集群自主协同作战具有智能化、高效性、自决策、抗干扰等优势,是未来空战的重要发展方向。首先,分析了目前多飞行器协同作战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多个飞行器以编队形式进行协调与配合,可有效提高命中概率和作战效能。其次,综述了多飞行器协同作战过程以编队控制、协同制导、协同估计为核心关键技术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的最新进展,概述了其发展历程。针对飞行器集群协同作战关键控制技术,分析梳理了相关的技术难点。最后,对飞行器自主集群协同控制相关技术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协同作战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020年04期 No.202 175-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 曾家有;谢宇鹏;
以分布式作战概念及内涵延伸为主线,梳理了分布式反舰作战由来、核心理念及发展脉络,重点对分布式反舰作战特点、信息支援要求及装备发展途径进行了深入剖析。一是发掘了分布式反舰作战火力打击中呈现出的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特征,二是分析了分布式反舰作战下信息支援的平台多元化、装备一体化、支援全程化趋势及表现,三是对分布式反舰作战武器的研制、升级和改装进行了展望,可为未来海上反舰作战样式选择、装备发展提供参考。
2020年04期 No.202 183-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 姜志杰;杨卫丽;
结合"灰狼""金帐汉国"项目情况,分析研判了美国导弹集群发展思路和现状,指出了美国正在加快发展基于现有导弹的联网、协同、自主、异构技术,使不同种类的导弹在发射后能协同规划作战,以反制一体化防空反导系统日益增长的防御能力。随着项目的持续推进,未来将在实现作战成本的非对称效益、颠覆未来战争规则、催生无人首发进攻战法、变革装备发展思路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2020年04期 No.202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 刘永才;
<正>《战术导弹技术》创刊于1980年,作为航天导弹总体专业情报网网刊,已经走过了40个春秋。刊物从内部发行到公开出版,从季刊到双月刊,从单一纸刊出版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再到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成长的每一步,无不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此,感谢历届编委会成员和审稿专家,正是你们的精心指导与把关,使刊物的学术水平持续提升;同时,感谢所有撰稿作者和广大读者,你们学术成果的汇聚、学术观点的交流,促使刊物取得不断的进步;更要感谢各级领导的关爱与指导,主管、主办单位以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为刊物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0年04期 No.202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6K] <正>~~
2020年04期 No.202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1K] - 关世义;
<正>作为一个热心编委、作者和读者,本人以十分高兴的心情迎来了《战术导弹技术》创刊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战术导弹技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可喜可贺!这里,仅以"江城子"一首,聊表个人对《战术导弹技术》的深情厚爱和美好祝愿!
2020年04期 No.202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正>~~
2020年04期 No.202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98K] -
<正>自创刊以来,《战术导弹技术》编辑部在主管、主办部门各级领导及编委会的指导与支持下,坚持以汇聚"一流的专家团队、一流的作者队伍"、构建"一流的传播平台"、打造培育"一流的出版队伍"、提供"一流的知识服务"为核心的办刊理念,通过开放办刊、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发展路径,聚焦导弹研究领域科技前沿,重点报道导弹武器系统及其相关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成果、技术创新、学术见解和经验总结,历经四十年的发展,刊物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稳步提升,已被俄罗斯《文摘杂志》《中
2020年04期 No.202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0K] <正>《战术导弹技术》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主办、北京海鹰科技情报研究所承办,是为导弹的研究、设计、制造、试验、使用服务的综合性学术技术类刊物。本刊创刊于1980年,双月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被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
2020年04期 No.202 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本期数据